新華鮮報|向科技強國挺進!“十四五”大國科技跑出“新成績”
9月18日下午,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發展成就,令人眼前一亮。
“現在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0年時間了,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會上,科技部部長陰和俊的一席話,道出了一個大國科技創新征程的緊迫與機遇。
9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發展成就,并答記者問。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這是一場只爭朝夕的賽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確立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
“天宮”巡天、“嫦娥”探月,新能源汽車馳騁全球,第四代核電站點亮萬家燈火……回首“十四五”,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3年11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對外發布由神舟十六號乘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清相機,通過飛船繞飛拍攝的空間站組合體全景照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這五年,生產力有了“新引擎”。路上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人工智能加速賦能千行百業,越來越多前沿技術轉化為新產品、新產業,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這五年,“創新的地基”打得更穩更牢。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我們不僅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更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瞄準國家戰略組織基礎科研攻關,我國高被引論文數約占世界總數的三分之一、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二。
這五年,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為“骨干力量”。青年科技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創新群體,“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比例為43.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80%的項目由45歲以下的青年人承擔……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決定著大國科技的后勁和韌性。
這五年,創新的“最后一公里”更加通暢。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達6.8萬億元——通過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單列管理等試點改革,越來越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奔向“生產線”。
2024年6月4日7時38分,嫦娥六號上升器攜帶月球樣品自月球背面起飛,隨后成功進入預定環月軌道。嫦娥六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和起飛。這是當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攝的嫦娥六號取樣回放畫面。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這是一場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從科研成果到民生福祉,從青春夢想到國家戰略——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袁隆平、吳孟超、黃旭華……“十四五”期間,一顆顆璀璨的科學之星雖然遠去,但他們留下的精神之光激勵后來者志存高遠、愛國奉獻、矢志創新。
“未來五年是十分關鍵的攻堅期。”正如陰和俊所言,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應對復雜多變國際形勢、支撐高質量發展,這些都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十四五”的創新攻堅,到“十五五”的決勝關鍵,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大國重器的問世,論文、實驗的突破,這些努力都望向同一個方向——建成科技強國,只爭朝夕、埋頭苦干,把這一戰略目標早日變為現實。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科技互聯網排行榜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科技互聯網熱門推薦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